媒体

学校首页 > 媒体 > 正文

【南方+】任映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路径与方法

时间:2019-11-26 21:04:07  来源:南方+   编辑:张淼  作者:  点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共同的精神家园。制度作为一种规则秩序、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稳定性,能对社会群体与个体行为产生引导激励、监督约束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和伦理精神、社会群体的价值认同和思想共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系统构建内蕴深厚、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文化建设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路径与方法:

理想信念教育先行,增强文化建设制度的思想武装

《决定》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动摇,精神支柱就会坍塌,方向就会迷惘。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补足“精神之钙”,提高思想觉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才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不论碰到什么挑战困难,都能奋勇向前、奋发有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向心力的源泉;时代精神代表着时代发展进步的趋势、潮流和方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历史教育,让历史成为最好的教科书,以史明志,以史为鉴,更能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四个自信”,牢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居个人层面核心价值的首位,是公民的义务和天职,国好家才好。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这些分层次、有重点的教育,加强了文化建设制度的思想内涵。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夯实文化建设制度的群众基础

《决定》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党员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方面为全社会做出表率,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会极大促进整体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旨在弘扬时代新风、凝聚崇德向善力量,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进步,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我们党的事业、文化建设制度就有了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护航文化建设制度的科学高效

《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社会治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国治理,艰巨复杂,单靠法律约束远远不够,法律强制和道德自律必须兼备。只能法治和德治相融合,他律和自律相统一,才能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牢思想政治防线,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从宪法这个根本大法上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法律地位。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必须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法律制度、政策体系,融入法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的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环节,建构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体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护航文化建设制度的科学高效。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接续文化建神命脉设制度的精

《决定》指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传承,就是不忘历史,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养料。发展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活在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在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充分展现,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接续文化建设制度的精神命脉。

完善诚信长效机制,优化文化建设制度的社会环境

《决定》指出:“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完善的基础;诚信是筑牢企业发展根本、形成社会公序良俗,创新治国理政、社会治理的“硬核力量”!弘扬重信践诺的传统美德,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推进以个人为基础、企业为重点、政府为关键的现代信用建设,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必将极大地优化文化建设制度的社会环境。

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11/26/c2838589.html?colID=18&appversion=6010&firstColID=18&layer=5&share_token=MmZlMmExZGMtYTViMS00NzA5LWJmOWMtOTBmOTY5M2E5OTc3&from=singlemessage&date=MmZlMmExZGMtYTViMS00NzA5LWJmOWMtOTBmOTY5M2E5OTc3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33号

粤ICP备05084331号  南方医科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