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学校首页 > 正文

【实习录】临床实习进行时

时间:2018-11-02 21:38:38  来源:   编辑:张淼  作者:聂晨晨  点击:

转眼之间,在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为期半年的内科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一开始来上海实习是怀着好奇、迷茫与憧憬的心情。但是,临别之际,更多的是感激与不舍。

神经内科——一切的开始

刚开始来到神经内科时,整个人处于一种时刻紧绷的状态,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始百米赛跑。幸运的是,实习开始碰到一个乐观开朗的带教,她并没有嫌弃我“窘迫”的现状,一点一点告诉我:住院医师系统该怎么使用,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以及神经系统查体的要点。她让我的实习生活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以前听师兄师姐说过:内科实习大都就是开验单、拿病历、送病历、拿验单、贴验单、送病人去做检查、写病历。事实就是如此,但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想要做滴水不漏也是不容易。就拿最简单的贴化验单来说,一开始我是抹一下浆糊贴一张化验单,不仅弄得浆糊满手都是,而且做事效率很低,半天也贴不完。后来,贴的多了也就自己摸到了规律。虽说以前在学校时参加过暑期临床见习活动,但是临床上的问病查体对于我这样一个新人来说仍是一大困难。要么忘记问男性病人的吸烟饮酒史,要么忘记问女性病人的月经史,弄得收一个病人要来回跑好几趟。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内容的复杂和部分病人的不配合更是弄得我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随着收病人的次数越来越多,对临床上问病查体、收治病人越来越得心应手。后来在别的科室即使带着三名见习生去收病人,我也能从容淡定的面对。

血液科——骨穿啊骨穿

医院血液科要求实习生必须做过骨穿操作才能出科的,我在血液内科实习的2周内一共做了三个骨穿。能够动手,感觉还是很兴奋。

第一个骨穿的患者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老船员,因为持续性血色素降低来住院的。年轻的时候见过大风大浪,看到给他穿刺的人是个年纪轻的医生,还一直在跟我说:小姑娘不要怕,勇敢的做吧!顿时受宠若惊。估计老先生是有点骨质疏松,穿起来并不是很费力。

第二个骨穿是一个老年男性,不过这个明显没有第一个那么轻松,骨头很硬,很难穿进去,使劲使劲再使劲,最终还是成功了。取外周血时又被带教吐槽了一番:同学,你咋不舍得扎呢,使劲挤挤才有一点点血出来。

第三位骨穿的是位老年女性,后来诊断为真性骨髓增多症的。她痛阈比较低,即使打了麻醉,患者一直在嚷着痛。女性的骨质厚度也比男性薄了很多,还没怎么用力穿刺针就已经进入了骨髓腔。可是我的进针角度偏离,抽不出骨髓,还好有老师的耐心指导和示范,我把穿刺针拔出来一些,调整了下角度又穿了一次,终于成功地抽到了骨髓液。

内分泌科——咋这么多并发症呢

在内分泌实习的两周内,最大的收获就是对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用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大多数的糖尿病病人都有多种合并症。我在内分泌科见过合并症最多的一个病人同时有肺部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

肾内科——“执着”的化验单

不同的科室对贴化验单有着不同的“执着”,肾内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主任不仅要求将化验单整齐贴好,还要把每一张化验单中正常和异常指标分别总结好,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化验单的最上方标注出来。

在前几个科室里,我从来都是把化验单整齐贴好就不会再进一步探究病人什么指标正常,什么指标异常以及指标异常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病人太多,他们的化验单更多,没时间去进一步探究;更重要的是,很多指标我看不懂它们代表着什么。但是在肾内科逃不掉,如果化验单不按照要求去贴,很可能被“点名”。没办法,只能一个一个问每个指标代表着什么,然后分类整理好标注出来。个人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化验单中的指标代表的意思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了解。

妇产科——扶镜子+小跳蛙

妇科和产科是分开的,我先轮转的是妇科。在妇科实习的两周内,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身穿手术衣,头戴帽子口罩,站在手术台旁边。回想起第一次进入手术室的场景:那天刚查完房,黄老师对我说“小聂,今天是我们组的手术日,等下你跟我一起去上手术,你准备一下。”当时听完,整个人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自从学完局部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期待许久的上手术的机会终于来了。迫不及待的去更衣间换了手术衣,带好帽子口罩就去了手术间。我的任务就是帮带教递纱布,整理手术器械。虽然都是些小事,但是对于第一次上手术的我来说,没有被护士姐姐点名说教关于无菌观念已经非常不容易。

最后一场手术是一个子宫多发肌瘤的,我的任务是扶镜子。想象中扶镜子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是残酷的现实狠狠给了我一巴掌。才刚刚过去二十分钟,我就感觉手和胳膊就已经不是我的了,我想稍微活动下胳膊,刚动一下,带教来了一句:镜子偏了,往我这边来一点!我赶紧摇动了一下镜子。这场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术做了将近2个多小时,剔出来大大小小5个瘤。手术结束后,我发现活动下关节都变得很困难,艰难地挪到凳子上,一屁股坐下去再也不想动了。带教看到我这副泱泱的模样,打趣道:年轻人,还需要多多锻炼啊,这一看就是整天在家不运动的。

在产科印象最深的是给孕妈妈们做胎监。其中有一个孕妈妈连续做了2次胎监,胎动都不怎么活跃。她很担心地对我说:医生,宝宝一般上午比较活跃,到了晚上就不怎么动了,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吧。我看了看胎监仪,让她可以试试吃点巧克力或者放首音乐听听。“那有什么音乐推荐呢?”“据说小跳蛙不错。”然后整个晚上我的脑海里就是:快乐的池塘里面有只小青蛙……

呼吸内科——临床操作技能很重要

在呼吸科4周,碰到的大多是慢阻肺和肺部MT的老年病人。其中有一个病人给我的印象很深,她是一个胸腔积液原因待查合并精神病的患者,一开始家属不愿意配合进行胸腔穿刺。但是患者后期出现憋喘和气促的症状,同时患者的体重也不断下降。后面胸腔穿刺找脱落细胞证实患者是MT。如果患者家属能早期积极配合进行胸腔穿刺,那么结果也可能不会那么糟糕吧。

实习期间,我碰到RICU有一个急需气管插管的老年女性患者,她是肺部感染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住院的。患者病床边,两个科室的主任、4个主治医生和我们6个实习生同时围着一个病人。她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太低,先面罩吸氧,又给了升压药。等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稍微稳定后,麻醉科主任亲自上手,最后气管插管成功了。就像呼吸科主任说的那样:不能认为有麻醉科会诊,就可以不掌握气管插管的技能操作。万一病人病情危急,等不到麻醉科医生来,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的存活机会一点点消失。所以,我们要熟练掌握临床常用的操作技能,在关键时刻既能救病人,也能救自己。

心血管内科——收不完的病人+做不完的心电图

“小聂,我们病床上来了个新病人,你去看看。”“小聂,CCU来了个新病人,走,我们去收病人。”, “小聂,XXX床刚装完心脏起搏器,你去给他拉个心电图。”这就是心内科的带教和我日常的对话。

在我收治的众多病人中,一位张老爷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天下午,我推着心电图车走到患者床旁后,问他:“老伯伯,哪里不舒服来的?”“心脏不舒服啊。”他回答。“心脏怎么不舒服啦?是胸闷啊还是胸痛?”我问道。“胸闷!”老爷子打断了我的话。“那您胸闷是一直闷,还是间断的?每次大概闷多久啊?”我又问。“闷就是闷咯,我怎么知道闷多久。”老爷子看了我一眼,不满的回答道。刚想跟他继续探讨病情问题。带教走进来,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转过头跟我说:“小聂,你给他拉个心电图,其他的我来处理。”“哦!”我平复了下情绪。老先生一听要做心电图:“心电图?我以前做过心电图了,怎么还要做心电图?我不做!”“老伯,我看你的病历卡,你是有房颤病史的,我们要看看你现在的心电图,你昨天做的心电图也是有问题的。”老先生一听不说话了,配合我给他拉完了心电图。事后回到办公室,带教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你是医生,他是患者,既然进了医院,就不能让他们左右了你的情绪。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们的职责就是帮患者缓解病痛的折磨,不能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很多时候可以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多替病人想想。

消化科——原来一句“谢谢你啊,医生。”是如此贴心

“阿婆,量个血压啊……阿婆,血压控制的蛮好的!”

“好好好,谢谢你啊,医生。”

“不要紧,应该的。”

轮过这么多的科室,每当患者对我说出“谢谢你啊,医生。”时,内心的自豪和幸福感是爆棚的。感觉每天早上七点钟到科室挨个给病人量血压是值得的;很多时候为了收治病人而错过食堂的饭点也是值得的;会为了研究患者为什么会不明原因发热而一趟两趟三趟的往病房里跑,直到患者体温稳定降下来也是值得的。其实能够支撑那么多医生一直苦苦坚守临床的原因或许就是为了患者的一句:谢谢你啊,医生,我感觉比以前好多了。

在这里,我也要为那么多努力奋斗在医疗岗位上的前辈们点赞。在这里短短的半年时光中,我收获了人生中第一笔宝贵的临床工作经验财富。这半年的收获也为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将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临床学习,用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武装自己的头脑,熟练掌握临床中常用的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的临床工作能力,向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地迈进。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33号

粤ICP备05084331号  南方医科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