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慧,第二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考研至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肾内科学术型研究生。
其实每个人的考研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无论初试还是复试,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因为个人的学习习惯、资源、对手和导师都不同。但是这个过程中的考验、拼搏是不变的。
关于初试,网络上有足够多的经验值得大家参考,我更想分享的是我的复试经历。整个复试过程,大大小小的面试我一共经历了六场,主要是四场临床医学专业的,还有两场基础医学专业的。
第一场,就是我原本报的专业,中大附一的呼吸科——学硕只有一个名额,2选1。我是以初试成绩第一名上线的。我念了不下三十遍的英语自我介绍,熬夜啃下的英语专业词汇,反复修改的简历,熨得笔直的西装,复试前把一篇中文文献翻译成英文、一篇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交给老师……而其实最致命的地方却是专业知识。考前我觉得对于学硕,老师在专业上会宽容,所以面试场上老师问我专业问题的时候,我很无地自容。那天复试完以后我惴惴不安,知道结果以后更是痛哭不已。
从那一天开始,我就开始了痛苦的调剂之路。
中大的调剂跟我们学校的不同,名额足够的科室会安排在比较早的时间面试,名额不够的科室面试时间靠后。在这期间,没有录上的包括没有过科室线的人可以直接通过表格申请到别的科室甚至是别的医院参加调剂考试。因为是这种模式,所以我有机会直接到附一的肿瘤科和急诊科参加复试。
面试那天我还蛮自信,因为他们有4个名额,而我们只有5个人竞争。面试结束后,“出局”的那个人居然是我。我还没有从上一场淘汰中反应过来,也没来得及细想自己是否愿意干急诊,我又急匆匆参加了急诊科的面试。面试后,老师还是不招我,原因是对手的英语和科研比我好。
在我以为自己已经毫无机会、只能“二战”的时候,我收到了中大八院的邮件,通知我去参加复试。那边的空额比较多,我的成绩在调剂过去的人里也是第一,面试成绩也不错。最后一场算是顺利结束了,我录上了八院的肾内科。
兜兜转转半个月,毫不夸张地说,受尽煎熬。我的舍友们都说我的脑子转得很忙,呼吸科面试结束后我去过基础医学的面试,那时候熬夜看干细胞。隔了一天我去参加肿瘤科的面试,又熬夜看了肿瘤方面的知识。第二天马不停蹄地去急诊考试,我又通宵看了急诊的内容。隔两天八院考内科,我又接着复习内科学。因为第一场面试在专业知识上准备不足吃了大亏,所以我不敢再有所放松。可以说我的调剂过程是身体加上心理的煎熬过程。
这个过程中的眼泪、绝望和拼搏,虽然让我痛苦不已,却让我收获良多。走到这里、选择这里,至少现在,我是无怨无悔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1)选择(专硕VS学硕,科室,医院)有时候比努力重要。如果不是选择学硕,我一开始就被录取了。一是专硕名额比较多,二是学硕也不能调剂为专硕。至于医院和科室,如果想选择热门医院的热门科室,那至少要让自己更加优秀。(2)如果做了选择,就不要轻易放弃。(3)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真正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4)评估自己的努力程度、实力及家庭可给予的支持。
如果你的考研很顺利的话,恭喜你,你很棒,也很幸运!但如果你的过程艰辛波折,也不要轻易放弃,请一定坚持到最后,至少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